六標準差專案手法工具課程心得-資材部_王于玲 (102.03.16)

亨將六標準差課程 2013.03.16 於亨將     心得報告:王于玲(採購部)

一、 田口品質工程實驗

在六標準差發表會上一直聽到田口實驗,但始終不知道何謂田口實驗!?直到聽完Penny的解釋才初略地知道原來是由日本學者田口玄一所創始的工程方法,故以其為名。這是以統計學的方式來進行實驗及針對生產過程管控,透過製程參數條件最適化來進行品質改善的方法,而其基本概念是以社會損失成本做為衡量產品品質的依據,強調在產品或製程設計時就將品質問題考慮進去,運用穩健性設計找到使產品變異縮小的設計或製程參數組合,使得該產品品質問題對社會所造成的平均損失成本最小化,即為損失函數。以SONY美國與日本做比較,SONY日本導入了損失函數概念,將產品損失降到最低,雖然SONY美國並沒有產出不良品,但從消費者角度看來,SONY日本的產品精準度是明顯優於SONY美國。

品質可以透過信號雜音比(S/N比)來評估, S/N比可以反應品質特性的變異,同時與品質特性平均值的調整無關,S/N比之值愈大,表示品質特性值之變異愈小,且愈接近目標值,依據品質損失函數的概念來看,田口博士認為不同的品質特性之S/N比可分成下列三種型態:

(一)望小特性:值越小越好,最好為零,如粗糙度或翹曲度。

(二)望大特性:值越大越好,品質目標值最大化,如硬度或拉力。

(三)望目特性:超過無論大或小都不好,最好能趨近於目標值,如尺寸或電阻值。

而在產品或製程設計階段中,為減少變異之影響來增進產品品質而非去除其發生的原因,故田口博士將品質工程分成三階段設計,以達到產品穩健性:

(一)第一階段–系統設計(創新性):由工程人員依據專業知識、經驗與相互討論,決定產品或參數設計概念。

(二)第二階段–參數設計(最佳化):選定相關產品製程參數,經由L9(34)直交表配置並執行實驗,其目的在於使產品對於雜音因子干擾敏感度較低,以減少產品品質變異。

(三)第三階段–允差設計(最適化):針對製程作業條件和產品變異原因分解,決定其公差範圍。通常如果實驗順利的話,則無需到第三階段。

二、 統計製程管制(SPC)、製程能力分析(CPK)

製程精準度Ca,Ca值越小,品質越好;但若只有單邊規格則無法計算。

製程精密度Cp,Cp值越大,代表工廠製造能力越強,所製造的產品其常態分配越集中。

製程能力Cpk,當Cpk值越大,代表製程綜合能力越好。

等級 Cpk值 處理原則
A+ 1.67 ≦ Cpk 無缺點考慮降低成本
A 1.33 ≦ Cpk ≦ 1.67 維持現狀
B 1 ≦ Cpk ≦ 1.33 有缺點發生
C 0.67 ≦ Cpk ≦ 1 立即檢討改善
D Cpk ≦ 0.67 採取緊急措施,進行品質改善,並研討規格

第二堂課跟去年CQT上課內容較為相似,從計算後可以得知產品的Cpk值其實是取決於對產品的公差訂定範圍大或小,當品質異常發生時,內部討論是重要的一環,如果所有的產品一旦發生異常,無論大小都直接向客戶反應或要執行全檢/判退時,我想我們的競爭力也許會因此而逐漸降低,這才是目前應該自我省思的最大課題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